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肠道疾病 > 直肠恶变 >

直肠息肉

来源:南宁医博肛肠医院 时间:2011-08-22 11:13

凡大肠粘膜上有可见的突起,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统称大肠息肉。如多个息肉群生,集聚在一段,甚或全部大肠,范围较广,则称为息肉病。息内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直肠和乙状结肠较为常见。大肠上皮组织良性肿瘤有2/3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生长在直肠,而生长于直肠部分的则称为直肠息肉。直肠息肉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连串而生的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本病常见症状为便血及大便习惯性改变,但也可毫无症状,仅在直肠指诊或在窥镜检查时发现,直肠息肉少数有可能发生恶变,尤以连串而生的息肉恶变较多。因此,在检查时发现息肉。均应作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一、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

中医学中对本病认识始于《灵枢·水胀》篇:“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得,气不得荣,固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外科大成·痔漏》载:“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明确指出了息肉的病名、形状和部位。故一般认为,息肉在中医学中履属息肉痔、悬胆痔、珊瑚痔以及肠聋、葡萄痔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宣扬息肉多因过食辛辣厚味,或久泻久痢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淤血浊气凝聚而成。或风客肠中,阻迂汁沫,气血搏结,癖而成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又可因慢性痢疾、溃疡性结直肠炎、血吸虫病、皖虫病等肠道疾病的刺激,以及习惯性便秘、因便结粪燥、损伤血络,或因虫积骚扰,刺激直肠粘膜而发病。

西医对于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它是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溃疡性大肠炎,晚期大肠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大肠结核、非特异性直肠、结肠炎等,在大肠粘膜的炎症病变过程中,溃疡面的中央残存有水肿充血的粘膜区似“粘膜岛。周围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粘膜面突出表面呈息肉状,或者是溃疡面的肉芽组织增生突起,以后邻近粘因生长,将其覆盖形成息肉,多见于炎性息肉。也有的是由于直肠粘膜的慢性炎症,致腺体阻塞,粘液光猪留而形成息内,如幼年性息肉。有人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表明.腺瘤状息肉的形成可能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有关。显性基因与家族性息肉病有关,隐性基因与孤立性腺瘤性息肉有联系。息肉形成还可与机械损伤和粪便刺激有关,粪便中粗渣和异物以及其它有关因素造成大肠粘膜损伤或刺激大肠粘膜上皮。使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快,或者是脱落过度减慢,或两者兼而有之,可形成息肉状突起。另外,同大肠ai一样,饮食因家与大肠息内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和胆酸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二、直肠息肉的分类

(一)肿瘤性

包括腺瘤、乳头状胰瘤、绒毛乳头状瘤和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或结肠息肉病。由于乳头状腺瘤与腺瘤和绒毛乳头状疤不易鉴别,它是介于此二者中间过渡形式的肿瘤或病理过程中的一种生长形式。因此,有人把乳头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合二为一。乳头状腺瘤即乳头状息肉,较为少见(约占息肉的15%)。好发于成年人,多为单发。常发生于乙状结肠和直肠,ai变率为10%。90%左右乳头状息肉无蒂,自大肠粘膜作乳头状绒毛祥生长,乳头表面为柱状上皮细胞排列整齐。乳头内部为纤维脉管束。普遍呈乳头状结构是乳头状息内和其它腺瘤样息肉区别之特征。腺瘤性息肉是直肠较常见的息肉状病变。约50%在直肠,70%为单发,好发于年长者。多数有蒂。直径由几毫米到2厘米,长度几毫米到5厘米。表面的肠粘膜很粗糙,呈紫红色,可分叶。镜检:由过度增生的大肠粘膜腺体所组成,腺体排列方向常比较规则(向心性),腺上皮细胞分化成熟,排列整齐。常见许多杯状细胞.病变表面呈灶性乳头状结构者罕见,偶见上皮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深和一些分裂象,息肉中有纤维腺管束。除伴有发炎和溃疡者外,一般无明显炎性反应,表面无肉芽组织。偶见一些细胞有轻度到中度间变,若与周围上皮协调,并非ai变。ai变时镜上可见明显间变,层数增多。极性紊乱,核分裂象相当多,压迫周围腺体,并可出现腺体共壁、生芽和侵犯。上皮增生活跃,无肉芽样组织为腺瘤性息肉镜下特征。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越大,ai变可能性越大。

(二)错构瘤性

错构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为异位的粘膜上皮通过粘膜肌层,在粘膜下层生长而成。好发于直肠病变局限,略突起呈息肉样,表面粘膜常见完整或有表浅小溃疡病变,呈结节状,质硬;在切面可见有含粘液之小囊。镜检:病变在粘膜下层,不累及肌层,粘膜被推向肠腔,较为局限,其中为扭曲的肠粘膜腺体,可相对正常或呈明显扩张,分泌粘液,形成“粘液湖”。上皮细胞形态多正常,有时呈轻度不典型增生和分裂象。常见于幼年息肉和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或黑斑息向病。

(三)炎性息肉

是一种炎性病变。由于肠粘膜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即假性息肉)而引起,常见的是幼年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病,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后者较为罕见。带蒂息肉直径多为1—2厘米,无蒂息内直径0.3-0.5厘米,色暗红或棕红。镜检;炎性息内粘膜稍突起,粘膜层血管扩张,有炎细胞浸润,粘膜腺体略扩张,腺腔内充以粘液及少许嗜中性白细胞,随着病变的发展,有肉芽组织形成,线管扩张成囊,囊内有粘液。如失去衬覆上皮,则可见“粘液湖”,息肉保部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没润及纤维组织增生。在炎症基础上发生,表面为肉芽组织,深部有炎性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是本病之特征。淋巴性息肉,病变表面为粘膜,其下为增生的淋巴组织,细胞间变成核分裂象,有生发中心。一般情况,炎性息内本身与ai的发生无关系。乙状结肠镜和x线检查.与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不易鉴别,应作组织活检鉴别。

(四)增生性息肉

即化生性息肉。为非肿瘤性的拈膜息肉状增生,临床表现为大肠粘膜上的小赘疣。可单发或多发,直径多在5毫米-1厘米之间,表面较光滑,无蒂。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镜检;粘膜腺小管呈囊性扩张,腺体呈典型的“锯齿状”,并排列成招扇状外观。分泌增多,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基底膜增厚,这种息肉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一般无恶变倾向。

(五)多发性息肉病

又称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且多见于青年期,在大肠出现许多息肉,为原发病变,但不是先天性疾病。病变范围广泛,程度也较严重,息肉数量多,有时可达效百个,大小不等,有的有蒂,有的无蒂,有时甚至在息肉之内已无正常肠粘膜。镜校待征似腺瘤样息肉;息肉的恶变倾向很大。如不及时治疗,迟早要转变为ai。

三、直肠息肉的临床症状

直肠息肉的临床症状很不一样‘有的症状明显,有的则无明显约症状,其症状的轻重程度取决于息内在直肠内的部位,息肉的多少,形态的大小,直肠被累及的范围,病理性质及是否有合并炎症、溃疡及有无恶变等多种因素。较常见的临床症状是:

(一)便血

便血,是直肠息肉中员为常见的症状之一。隐性出血,仅粪便镜检有红细胞或潜血试验阳性。多见于息肉位置较高或息肉较小,数量少时。显性出血,肉眼可见鲜红色血便从肛门内排出。出血量多少不等,可便血数毫升,多则数十至数百毫升。血液有时不与大使相混或血迹隐于大便表面,多见于息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时.若息肉位置较高,数量多时,血液常与大便相混。出血,可导致贫血、营养不良等。

(二)腹泻

腹泻可因肠道继发感染.形成溃疡,表面环死时或者由于肠蠕动牵拉息肉时,而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可伴有腹部不适、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等。由于腹泻的特点是含有大量的粘液,致使大量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的丧失。特别是丢失钾而引起的低血钾症。表现为低钾性心律失常,无力,体重减轻,易于疲劳等。

(三)脱出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直肠下部的息由成带蒂较长的息肉,在排粪时,可见肉样肿物自肛管脱出,或者红色肉样肿物连同直肠粘膜一起脱出肛门外,至排粪后自行回缩或须用手托纳入肛门内。

(四)息肉综合征

黑斑息肉病综合征,伴有口腔粘膜或皮肤表面色家斑。多见于口唇(尤其是下唇)、口腔颊粘膜、鼻孔周围或指(趾)端、手掌背面、甚至肛周、阴道等部位;颜色深浅不等,从浅棕到深黑色。

Cardner氏综合征:即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伴有多发性骨瘤和多发性软组织肿瘤。

Oldfiel氏综合征;特点是结肠息内病和腺ai,同时伴有家族性多发性皮脂腺囊肿。

Turcot氏综合征:是结肠息肉病和腺ai;同时伴有恶性神经瘤,如髓母细胞瘤、成胶质细胞增和不染色的腺瘤。

Cronkhite-Canada氏综合征:多发性直肠息肉,并有外胚层缺损如秃发病、全身皮肤有色素沉着、指(趾)甲萎缩等。

Iane氏综合征;是直肠息肉并有长管骨多发软骨畸形。

温馨提示:



版权所有:2014-2019 南宁医博中医肛肠医院 备案号:桂ICP备14000882号,南宁安吉大道11号
医院咨询热线:0771-3139669 注: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